今天是:

《楚雄州“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解读

来源:楚雄州科学技术局 蔡志辉    2017-03-21 16:31:13

  •        近期,楚雄州人民政府印发了《楚雄州“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把科技创新作为支撑引领我州今后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来谋划、来部署,聚焦我州重大产业发展需求,聚焦补齐我州创新发展短板,切实推动我州加速迈进创新型州市行列。现就《规划》的编制依据、主要特点和主要内容解读如下:
           一、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
           本规划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全国、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云发〔2016〕20号)和《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意见》(云发〔2016〕5号)文件精神,与《云南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楚雄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相衔接。
           二、规划编制工作的主要特点
           (一)规划编制过程
           本规划编制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战略研究阶段,为做好“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编制工作,开展了楚雄州“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执行情况评估及“十三五”农业、工业、社会事业、人才和知识产权等五个科技创新发展专项研究,深入细致的做好规划调研工作。
           二是规划撰稿阶段。撰稿阶段进行了多次易稿,参加全省在“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编制州(市)片区会,多次与省科技厅、省科技发展研究院对接,州级分管领导专门召开会议,研究规划编制框架和主要任务。
           三是征求意见阶段。规划编制中广泛征求了县市、州级相关单位、部分企业等80家单位的意见,并作了充分的吸纳。
           四是专家评审。按要求邀请省、州专家对规划进行了评审,与会专家认为本规划结构合理、目标明确、措施有力,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和操作性。
           (二)规划主要亮点
           一是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上,体现新使命、大视野、大协同。新使命是贯彻党中央提出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使命,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大视野是牢牢把握世界科技进步大方向、全球产业变革大趋势,把握时代脉搏;大协同是广泛征询各部门、县市和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学习横向州市的经验,听取省级专家意见。
           二是在规划定位上,与国家和省同步,首次将“科技发展规划”升格为“科技创新规划”。
           三是在目标凝练上,进一步突出了建成楚雄特色区域创新体系,到“十三五”末进入创新型州市行列。楚雄州作为滇中城市群的一员,要培育发展成省级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之一,科技创新要支撑我州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四是在任务部署上,突出“双轮驱动”,就是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两个轮子相互协调、持续发力,主要任务部署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的作了重点突出,浓墨重彩,有的作了缩减,一带而过。
           三、规划的主要内容
           本规划全文分四个部分,包括科技创新成效和面临形势,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主要任务等四章,约1.8万字。附楚雄州“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重点项目68项,“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重点项目计划按类别分为:农业科技富民计划、工业科技强州计划、社会发展科技计划、知识产权保护及转化计划、科技人才培引计划、科普惠民计划。
           (一)科技创新成效和面临形势。
          分析了“十二五”科技创新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面临的形势和机遇。“十二五”期间,我州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明显增强。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全州共申请专利2006件,获得专利授权1153件,分别是“十一五”的2.8倍和2.7倍,共建立院士工作站6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30户,先后自主培育了省内仅有的两个超级稻品种,“楚粳27号”、“楚粳28号”,自主研发的雨生红球藻工艺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全球最大的天然虾青素原料生产基地,但科技创新工作也存在投入不足,我州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0.29%,约为全省平均水平0.80%的三分之一,科技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企业创新能力不强,体制机制不活等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列为国家战略,提出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未来的五年是科技创新大有作为的五年。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规划指导思想突出了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全州的优先战略,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建设“创新型楚雄”,为实现“一极一桥一品二区三基地”的战略目标,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和强大动力。
    围绕到2020年楚雄州进入城市州市,建成楚雄特色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目标,我州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R&D)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要达1%,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要到达1.5件,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要达到8%。其中,科技科技投入的R&D指标、科技产出的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指标被列入了楚雄州“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指标。
           (三)主要任务
           本规划包括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支撑产业创新发展、着力推进民生科技进步、大力培育技术创新主体、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大力引进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扩大科技合作与交流、大力推进区域科技创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科技扶贫专项行动等10大主要任务。
           1、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市场导向明确的产业技术创新项目由有条件的企业牵头组织实施,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深化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改革,改革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把科技计划项目日常管理和资金的具体分配等职能逐步交给专业服务机构,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转而主要履行营造科技创新环境、研究科技发展战略、编制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强化科技统计等创新服务职能。
           2、支撑产业创新发展。按照“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产业发展方向,支持烟草产业、冶金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与绿色能源产业、化工产业等工业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加快高新技术重大产品系列化和产业化进程,重点支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引领发展。
           3、着力推进民生科技进步。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加快科技成果的综合集成、示范应用和推广普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创新,提升人口健康水平,增强公共安全科技保障能力,支撑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加快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大力普及科学技术。
           4、大力培育技术创新主体。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行业“小巨人”企业,建设高水平科研院所,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大企业等联合共建研发机构,构建企业为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鼓励各类机构、组织和个人建立新型研发组织,并与传统科研机构在科研项目申请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
           5、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围绕产业发展,建设一批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楚雄高新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大力推进楚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园、优质种业基地建设。加快发展科技咨询、技术评估、知识产权服务、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市场、检测检验认证等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机构。
           6、大力培养和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大力引培高端科技人才、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技术创新人才,加强院士专家工作站、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建设,选拔培养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经理人,加强科技行政管理部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基层及一线科技管理队伍建设。
           7、扩大科技合作与交流。实施科技入楚,大力引资、引技、引智,实现科研平台、科技型企业、科技成果、人才和团队“四个落地”。积极鼓励企业、院所、人才走出去,建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研发中心等,选派国际科技特派员。
            8、大力推进区域科技创新。楚雄高新技术开发区为平台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区,加大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省农业科技园区等园区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各类科技园区完善创新创业服务支撑体系,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带动农民增收的农业科技园区,打造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样板,加速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在10个县市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提升县域创新能力。
           9、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大简政放权力度,营造宽松便捷的市场准入环境,激发市场主体创业创新活力,推进创业创新教育培训,培育形式多样的众创空,定期组织创新创业培训、比赛,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新促进发展,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10、实施科技扶贫专项行动。立足贫困地区科技需求,构建科技扶贫机制,整合州、县、乡三级创新资源,提升贫困地区群众科学素质,支持科技人员服务贫困地区,加强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示范,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科技人才支持和智力服务。
           (四)保障措施
           本规划从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构建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规划实施与考核、营造良好创新氛围等五个方面加强保障。
           提出要实行“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目标责任制,州、县市各级政府要把科技经费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加快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步增长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投入中的引导作用,带动企业、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投向科技创新领域。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大幅度提高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提高业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建立规划实施工作目标责任制,完善规划跟踪、评估机制,大力弘扬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保证规划顺利实施。